Church Life

新一波潤潮對美國華人教會有什麼影響?

美國華人教會和福音機構同工思考、討論新的移民趨勢為教會傳福音和宣教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Christianity Today May 3, 2023
Illustration by Rick Szuecs / Source images: Envato

2023年4月,《華爾街日報》等美國媒體紛紛報道數千來自中國的“走線”者穿越拉美多個國家試圖非法入境美國的新聞。這批鋌而走險的走線者是一些對中國政治和經濟的現實有很多幻滅和不滿、希望逃離中國,但又沒有資本和能力投資移民或技術移民的人。

他們在中國屬於相對社會底層的群體。為了“潤”到美國,他們從中國飛到一個南美國家,然後穿越美洲大陸的山脈和沙漠危險地帶,還需要避開邊境警察和黑幫組織,指望能從美墨邊境偷渡到美國,然後申請政治庇護。這樣的“走線”通常成功率較低,被拒絕入境、遣返回中國甚至失喪生命的風險很高。

雖然這個群體的人數並不多,但因為其顯得非常絕望和極端的“越境方式而受到關注。

新一波潤潮悄然湧起

實際上,這批走線者只是近年中國人新一波“潤潮”的一部分。新冠疫情疫情之後的近兩、三年,一個新的網絡名詞悄然在中文推特和其它社交媒體上流行起來,那就是“潤”字及包含這個字的“潤學”、“潤潮”等新詞。“潤”的漢語拼音是“run”,寫出來跟英文的run(跑路)一詞相同,因此“潤”的意思就是“跑路”、“出走”、“逃離”中國,移民到海外——主要目標地是歐美澳洲日本等發達國家。

2022年,自由亞洲電台(RFA)在一篇關於“中國潤潮乍起”的報道中評論,新一波的“潤潮”背後,是在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和反美、反西方的情緒越來越高漲的中國,存在一批對現實失望甚至絕望的中國人,他們“為了安全感、自由和做個正常人”而選擇“用腳投票”,“潤”出中國。

2022年以前很多默默潤出來的中國人都是走投資移民或技術移民路線的社會精英和成功人士,而最近的這批走線者則是一些更草根、受教育程度更低、可利用的資源更少、採取的潤離方式更危險的人。但無論是還是拼財富、拼技術還是鋌而走線,新一波的潤潮都正在改變美國華人的移民圖景。

華人教會與移民歷史

美國華人教會的發展跟華人來到美國的移民歷史密切相關。基督使者協會總幹事柏有成博士在馬里蘭海華郡中華聖經教會的宣教年會分享時指出,美國華人教會發展的歷史始於1850年代的第一波華工移民潮,早期與19世紀美國排華法案的制定和二戰期間排華法案的廢除密切相關。從1950年代開始,來自港、台和東南亞的華人留學生和學者紛紛在美國各地的大學校園建立查經班和團契,今天散布在美國各地的1700多間華人教會,大約80%是由那時候的查經班和團契成長、轉化而來。

1989年“六四”事件以後,大批來自中國大陸的留學生和學者得以移民美國,並且在他們當中興起了一波“信主熱”,美國華人教會中大陸背景的信徒和領袖的比例逐漸增加。到今天,多數美國華人教會都由來自中港台東南亞的華人多元混合組成。21世紀頭二十年,又一波來自中國大陸的新一代留學生湧入美國,來到華人教會的家門口,校園事工和海歸事工繼續在華人教會的散居宣教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因着這樣的歷史背景,在新冠疫情前的數十年,美國華人教會和團契的人員組成是以知識分子或專業人士為主,華人教會的傳福音和宣教也與此相應,例如佈道會或福音講座常常從科學與信仰談起,教會為基督徒舉辦的講座也常常以專業人士在職場上的見證為話題。

華人教會的挑戰和機遇

新一波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很可能跟過去幾十年的華人移民有很大的不同。美國華人教會有沒有注意到這一新的動向?是否有計劃針對新的移民趨勢調整宣教策略和方法?數位美國華人教會和福音機構的同工告訴CT,他們已經意識到這一趨勢將對美國華人教會的傳福音和宣教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並已經在思考、探索華人教會應該如何回應。

海外校園機構《舉目》雜誌主編談妮說,她參與的位於加州的華人教會早年是來自港台留學生背景的教會,可能對這一波新的來自中國大陸的潤潮還不夠警覺。但教會近年已經有一些針對新一波移民的專題講座(例如關於孩子就讀美國大學的問題),應該是一種“不錯的外展嘗試。”但她更希望教會“重新審視新一波中國移民的需要,調整外展和門訓的策略,再次挑旺傳福音的熱情,發揮出本身的活力。”

新澤西州若歌教會長老張儒民認為,新一波潤潮提醒華人教會拓寬宣教視野:“以知識分子為主體的華人教會,除了繼續向高科技職業人員、留學生和短期訪問學者傳福音(基本屬於同文化宣教),也需要擇機拓寬宣教疆界,從事近文化與異文化宣教。”

張長老舉若歌教會的事工為例:“教會過去曾經向偷渡客、餐飲業工作人員傳福音,最近幾年開始向社區的印度裔、猶太裔、穆斯林移民傳福音。希望不久的將來,教會也能特別關注貧富懸殊的潤潮人士,努力向未來潤出國的華人同胞還福音之債。”

住在洛杉磯的美南浸信會牧師陳道德告訴CT,在他自己的教會所在的地區,華人基督徒“確實以肉眼可見的方式察覺到多了很多新移民。”陳牧師自己有在講台上鼓勵會眾“抓住時機”向新一波移民傳福音,但同時他也提醒“新的新移民的背景更為多元,這會成為對牧養以及弟兄姐妹相處模式的一個挑戰。”

為了應對這樣的挑戰,陳牧師建議教會會友為了傳福音的緣故提升自己的“文化商數”,積极參与教會幫助新移民的社區服務工作。他也留意到,教會一些弟兄姐妹已經自發性的建立了一些“有機性的接觸新移民的模式,”例如辦英文班、組織遠足、舞蹈隊,等等。

德州曉士頓西區中國教會的黃奕明牧師認為針對新移民的家庭事工“將是個絕佳的傳福音契機”,華人教會可以通過為新移民提供法律等方面的諮詢服務展現教會對鄰舍的關懷,或者動員弟兄姊妹開放家庭,主動邀請社區中的新移民,以福音茶會等方式建立友誼。“因應新移民的需求,我們既有的家庭事工與福音預工,也會有一些調整,尤其是針對新一波走線的華人,教會必須有新思維、新方法去服事他們。”

加州奇諾焦點基督教會中文堂牧師王唯權借用曾任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主任的孔飛力(Philip A. Kuhn)博士提出的概念,提醒華人教會更多認識、了解、熟悉新近華人移民群體的“生態棲位”(ecology niche),即移民者在特定的歷史時期、特定的自然、社會與經濟環境中構成的生存模式、主要謀生技能和社群結構,“並從中產生適切於該群體的事工,使他們能夠從教會得着實際的關懷、牧養以及福音的恩益。”

王牧師同時提醒,其實在這一波潤潮之前,華人教會就已經需要思考針對不同文化背景的華人的宣教與門訓策略:

事實上,華人教會早就由文化背景懸殊的弟兄姐妹構成,他們的不同是來自中、港、台及東南亞地區的地域性差異。即使是他們過去所居住的地方,也存在着因地域、民族和城鄉等不同而帶來的文化差異。而且華人教會中還存在第一代、1.5代和第二代移民的文化差異。華人教會需要加強對“多元合一”的認知——聖經於此着墨甚豐,華人牧者需要提高牧養多元文化背景的會眾的能力。

Sean Cheng是CT亞洲編輯。

Our Latest

耶穌會對今日的「帝國」說些什麼?

教會除了應向掌權者說真話,也應該讓世界看見我們時,「真的」看見基督的生命樣式。

在過剩的文化中宣講「日用的飲食」

耶穌的聽眾大多過著勉強糊口的日子。如果我們多數的聽眾擁有的甚多呢?

Public Theology Project

你的總統選票會讓你下地獄嗎?

若我們試圖為「基督被釘十字架並復活的福音」添加額外的門檻,我們所傳的就是另一種福音。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