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今日基督教》第二屆徵文比賽的獲獎文章,原文是以西班牙文寫作。即可更多了解徵文比賽、CT其他語言的文章。點這閱讀其他語言獲獎的文章:包括葡萄牙文、 法文、 印尼文和中文。
整本聖經中最戲劇性的時刻之一,就是亞伯拉罕手拿著刀,準備順服上帝的旨意,獻祭兒子以撒的時候(創世紀22:10)。因為在那個年代有著獻祭孩子的習俗,因此在亞伯拉罕看來,也許上帝的要求並不是那麼的苛刻。當然,也可能是因耶和華曾應許亞伯拉罕,祂會使亞伯拉罕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21:12;26:4)。
然而,根據希伯來書11:19 所述,亞伯拉罕的順服,是因為他「以為神還能叫人從死裡復活」。我們知道,主沒有讓亞伯拉罕傷害到以撒,而是預備了一隻公羊作為祭品(創世紀22:12-13)。在亞伯拉罕表現了對神的敬畏之後,耶和華應許賜福給他,並且地上萬國都必因他的後裔得福(22:18)。
這段經文與亞伯拉罕同時代(以及之後幾個世紀裡)其他國家的祭祀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因為他們確實將自己的孩子獻祭給異教的神明。甚至有些以色列人也曾這樣行,全然違背了神的旨意(列王記下16:3)。
如今,我們幾乎不可能把自己與亞伯拉罕和以撒的這類的事件聯繫起來。我們無法想像自己將孩子作為肉身活祭獻給上帝,更別說將他們獻給異教的神明了。
但是,我們離獻祭自己孩子的時代真的很遠嗎?還是,我們有沒有可能只是還沒有意識到,我們其實也興起了自己時代的偶像和神明?在21世紀,將孩子獻祭給神是一個什麼樣的畫面?
現代的偶像
幾年前,我和丈夫搬到美國攻讀研究所,在這期間,我們生了第一個孩子。從我得知他在子宮裡的那一刻起,我和丈夫就將對他的教育規劃視為首要任務。特別是,我希望他能擁有我在成長時所沒有的機會。
開始進入美國的研究所課程後,我很快的意識到,與同學相比,我明顯處於劣勢。我出生在墨西哥,由單親媽媽撫養長大。我母親沒有機會上大學,只能努力工作,確保我能受教育。我沒有機會像許多同學一樣學習藝術和音樂,而且常常因為無法加入他們的話題而感到不自在。他們的經歷拓展了他們在文化領域的知識,而這些我卻從未接觸過。
為此,我定意自己的兒子絕不能遭受相同的經歷,並覺得自己有責任為他提供我所沒接受過的教育和接觸文化的機會。因此,我們的兒子在四歲時就已經在大學裡的兒童班學習小提琴,我還在暑假期間為他安排了藝術、體育、科學和科技等方面的課程和活動。
也許我有必要澄清一下,我丈夫和我自認是追隨基督的人已有好些年。在人生的這個階段,我們加入一間巨型福音派教會,我丈夫在那裡擔任翻譯,我在那裡教兒童主日學。
我們是基督徒,並且積極參與教會生活。然而,我們仍然喜愛聖經所說的「世界」。我們喜愛世界的觀點及價值觀,顯然的,也喜愛這世界的偶像。
不知不覺中,我們自願的將兒子帶到世界的祭壇上,在另一個神面前獻上他,而這個神叫做「教育」:我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讓他獲得成功和更好的社會地位。
聖經所說的「世界」
在新約裡,使徒約翰警告基督徒「不要愛世界和世界上的事」(約翰一書 2:15)。約翰將他所說的世界分為三個部分:「肉體的情慾、眼目的情慾,並今生的驕傲」(2:16)。
為了更好表達 「驕傲」一詞,其他聖經譯本使用 「虛榮」、 「誇耀的驕傲」 或 「傲慢」等詞彙。約翰想表達的是,對肉體有吸引力的事物,我們眼目中貪戀的事物,以及任何我們垂涎、一旦得到就能藉以誇耀的事物,都屬於世界。察驗一件事物是否屬於世界的方式就是,這件事是否與聖靈的渴求相違背(加拉太書 5:16-17)。
根據定義,追隨基督的人是那些被聖靈改變的人,他們尋求神的國勝過一切。雖然我們生活在這個世上,本性是追求肉體的渴望,但基督徒已經找到了寶貝,其價值遠遠超過世界和肉體享樂所能提供的一切。我們「遇見一顆重價的珠子」,就拋下一切或變賣所有來買它(馬太福音13:46)。
約翰主張,我們可以根據自己是在尋求屬於世界還是屬於神的事物,來判斷自己的救恩狀態。「人若愛世界,愛父的心就不在他裡面了」(約翰一書 2:15)。根據他的說法,對世界的愛將排斥對天父的愛,反之亦然;也就是說,兩種愛無法共存。
一隻腳在世界裡,另一腳在神國裡
將一隻腳踏進世界的誘惑往往使人難以招架。我們告訴自己,適應這個世界的價值觀是有必要的,哪怕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很多時候,這樣教育孩子似乎是很合理的,讓他們知道成長的目的是為成年生活做準備,這樣成年後,他們才能用工作換取盡可能多的資源,在成功的競賽中領先於其他人。然而,當我們這麼做的時候,我們難道不是正在為他們預備「世界」這個祭壇嗎?
同樣地,今天很少有父母教導他們的孩子學習滿足於夠用的食物和衣服。今天的西方社會認為,這樣的教導,是在預備孩子未來過著平庸的生活。然而,對於能吃飽穿暖感到滿足,正是新約聖經的教導(提摩太前書 6:8)。
如果我們對自己夠誠實,我相信所有基督徒父母在某種程度上都在這個層面掙扎。我們的天性及渴望是盡一切努力來確保孩子的福祉。
但很多時候,我們希望對孩子的未來能有所掌握跟控制,而不是信任和依靠神。但我們應知道,每當我們按照自己的理解行事時,總不會有好結果。「有一條路,人以為正,至終成為死亡之路」(箴言 16:25)。
如果我們以「讓他們能有更好的未來」的名義安排孩子受教育,目的是追求更多的金錢和更好的地位,我們就是在引導他們走向通往世界的路。而「神是輕慢不得的。人種的是甚麼,收的也是甚麼」(加拉太書 6:7)。
我們很常聽到基督徒父母說,他們把孩子送到學校不僅是為了學習,也是為了成為光與鹽。然而,若我們不停下來分析自己的動機,我們可能依然會像不信神的父母,以同樣的動機在規劃孩子的教育。
根據巴納研究(Barna Research),在2011年至2018年期間,「年輕成人離開教會的比例…從59%增加到64%。在18-29歲在教會長大的美國人裡佔了近三分之二的人…盡管他們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曾經積極參加教會活動,成年後卻離開了。」
當我們看到那些我們認為自己「在教會的環境裡養育長大」的孩子在成年後離開信仰時,是否有可能是因為,我們這些年實際上都是「以世界的價值觀養育他們」?
分析自己的動機
現在我有必要澄清我的論點,雖然將教育視為追求和獲得成功的手段肯定屬於「世界」網羅的一部分,但「教育」本身並不一定屬於世界。神賜給我們學習的能力,並且許多人以聖經論證了教育的價值。
重點是,我們必須審查自己的動機,因為耶和華看的是內心(撒母耳記上 16:7)。我們必須問自己, 為什麼我希望孩子受到最好的教育?為什麼我希望兒子或女兒加入某種運動的訓練隊?我們的回答將決定我們是否愛神高於一切——我們是渴望為神增添榮耀,或是為世界增添榮耀?
我讓兒子參加田徑隊,是為了讓他能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還是為了讓他能鍛鍊身體,以榮耀神?我讓他學習樂器,是為了讓他能以此讚美主,還是僅僅因為「受過良好教育的孩子」通常會演奏樂器?我想讓他得到一份好工作,是為了讓他能將知識和技能用於神國,還是僅僅為了讓他能擁有富足的生活和良好的社經地位?
成為活祭
因此,在我們生活的現代,將孩子獻給上帝是什麼樣子?我們最好從模仿亞伯拉罕的榜樣開始:聆聽上帝的引導,即使神的呼召似乎與獲得成功的應許背道而馳,我們也要順服。
如同亞伯拉罕,我們必須相信,無論在什麼景況,神都會實現祂對我們的應許,因為祂保證愛神的人都能成功(羅馬書8:28)。將孩子獻給神,就是同意放開韁繩,給神空間來實現祂對「成功」的應許。神所應許的繁榮和成功,永遠會以神定義的方式來實現,而不是以這個世界定義的方式來實現。
我們的兒子如今已13歲了,在過去幾年間,我們與主攜手同行,一步一步地學習在神的供應下過著更知足的生活。我們學習禱告交托,願上帝的旨意在我兒子的生命裡成就,而不是願我自己的旨意在兒子的生命裡成就。
身為蒙神救贖的子民,我們的呼召是要在任何時候都尋求祂的榮耀(哥林多前書10:31)。神兒女的目標是取悅和服事祂——我們行事並非為了自己的野心、自負(腓力比書2:3)、或其他人的認可,而是為了主(歌羅西書3:23)。
若是在無知的情況下,我們教導孩子去敬拜偶像和世界的價值觀,而不是成為屬神的活祭,求上帝赦免我們。讓我們在神的應許裡安歇,因為聖經說:「我的神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腓立比書 4:19)。
Rebeca Martínez Gómez 來自於墨西哥的瓜達拉哈拉(Guadalajara),她已取得了新墨西哥大學(University of New Mexico)的語言學博士學位。她與丈夫和兒子目前住在阿布奎基(Albuquerque),因為主呼召他們在那裡傳福音和建立教會。
翻譯:思慕 / 校編:Yiting Ts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