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偶爾會在網路新聞看到某國「右派政黨於此次國會大選中受挫」或者「左派分子不滿G7領袖高峰會的決議」等類似的消息。究竟什麼是「左派」和「右派」?這些政治、經濟學領域的術語跟基督徒有什麼關係?從漸進啟示的聖經神學的角度,基督徒應當這樣對左右派思維慎思明辨?
左右派分類的歷史
在電視新聞或社群評論文章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左派」或「右派」這樣的用語,指某政治人物立場偏左或偏右,或是稱某政黨為左派政黨、右派政黨等。
以左或右來分辨政治立場的方法,大約從十八世紀法國大革命時期開始,那時法國國民議會中支持傳統君主制的議員,通常坐在主席的右邊;主張激進改革的議員則通常都坐在主席的左邊。於是,長時間下來大家就習慣以「左」和「右」來指稱這兩派不同的政治主張。
十八世紀的歐洲正處於近代民主自由思想的萌發期,加上工業革命促成了生產及經濟運作模式的改變。於是,經濟上新興的資本家和政治上的舊有貴族聯合在一起,與之相對的就是工業社會中新興的勞工和普通老百姓。資本家需要傳統政治勢力保護其財產,甚至有些資本家本來就是傳統封建貴族,他們需要國家武力協助拓展海外巿場,於是就較為支持原有君主封建制度。新興的勞工及普通老百姓則希望社會階級流動,資源能重新分配,於是就傾向改革現狀。這就形成一般認為右派屬於傳統保守,左派則支持改革,甚至有些激進的印象。
同一派的矛盾主張
然而,政治學中對於左右派的定義和內容隨歷史發展變得不易界定。甚至當代政治學在定義左右派的主張時就發現,這兩派各自在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主張,但同一派、在不同領域中的主張中卻又可能彼此矛盾。比如說,右派在經濟上希望國家不要太干預巿場的運作,讓個人可以自由發揮;政治上卻支持國家,甚至贊同以國家之力拓展國際巿場或保護本國巿場。左派在政治上主張不應有國家民族的界線,經濟上卻要求國家以公權力重新分配資源,以平衡巿場因任由個體過度自由發展而產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結果。
這些屬於同一派、在不同領域中的不同主張彼此矛盾,且不易釐清的原因,在於左右派分類的歷史發展中政治和經濟的交織影響。不過,以世界觀來區分左右派人士,或許會更容易:右派認為人與人、國與國原本就有差別,應致力維護這樣的狀況;而左派則認為人與人、國與國原本應沒有差別,故要致力達到這樣的狀況。只是這兩種相異的世界觀有一個共同的前設:人類現狀是有差別的。
左右派:同一個前設,不同的世界觀
在共同前設的基礎上建立不同的世界觀,使左右派所追求的目標不同,導致在不同領域中有不同的主張和政策。一般來說,可以分成政治和經濟社會兩方面分別討論:
一、政治上,國家主義(右)相對於世界主義(左):右派認為國家種族的光榮和強勢是重要的,須致力爭取;左派則認為國家種族的界線應該淡化,接納多元族群。
二、經濟社會上,巿場經濟(右)相對於社會主義(左):右派強調應該讓巿場自由運作,政府不應該過度干預,讓個體在其中自由地發揮能力和才幹。左派則認為,若讓巿場自由運作,將造成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因此公權力應該介入,以社會福利或計畫經濟方式重新分配資源,以顧及弱勢者。
因此,在實踐上,如果以「遊戲」作為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比喻,右派會認為遊戲開始前設定公平的規則就可以了;左派則認為在設定遊戲規則時,須達成最後的結果:人人都平等,才算公平。這兩種實踐方法各有優缺點,右派的起跑點平等,可促使個人的能力和才華在遊戲過程中被激發出來,發揮創造力,卻可能使弱勢者永遠沒有翻身的機會;左派雖然讓人與人之間變得平等、互相尊重,但是齊頭式的平等可能缺乏誘因,無法激發個人潛能。
事實上,在當代政治學的分類中,左和右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是連續性的光譜,是相互比較出來的。左右的分類只是幫助我們思考政治及政策的工具,許多政策和後續影響都同時包括上述左派或右派的成分,只是比例和側重的程度不同。
舊約世界觀:經濟左、政治右
作為基督徒,我們可以試著以左右派的思維來看聖經中的世界觀。
在舊約,無論是摩西的律法或先知的呼籲都可見,上帝總是提醒要留意社會的扶弱功能,強調有能力者要照顧弱勢者。因此,律法一方面禁止強者欺壓弱者,另一方面鼓勵有能力的人主動施予給有需要的人。不管是孤兒寡婦、寄居受僱的,乃至貧病困苦的,都要儘可能幫助、收留;收莊稼時不要收盡,留一些給窮人拾取;借錢不收利息,借糧不要求多還(申二十四19~21;利十九9~10,二十五35~37);甚至每逢第五十年都定為聖年,那一年所有人都被宣告為自由,各歸本家本業,所積欠的債務都一筆勾消(利二十五10)。這些規定和勸勉似乎都顯示,舊約在經濟和社會方面,傾向以左派的立場要求人們行動。
可是在政治上,舊約的史觀幾乎以以色列人為中心,無疑又很有右派的色彩。例如申命記二十章16~17節的經文無視其他民族的生存權,顯示舊約高舉以色列國的國族意識。歷史書和先知書更從上帝選民——以色列民族的視角,記錄和呈現以色列的興衰史及期盼以色列國族可以再次強盛的信息。以政治學的左右派來區分,舊約至少在政治上傾向右派。
新約經濟觀
新約福音書記載,耶穌在世上的傳道歲月中最常幫助和醫治的人,都是當時社會下層階級無助的老百姓。使徒也如此切切地交代各教會和信徒,要照顧弱勢者,這樣的經節在新約不可勝數。最有意思的可能是使徒行傳二章44~45節所提到的:「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要的分給各人。」這段經文或許是聖經有關經濟制度立場最左的記錄了。這樣,在經濟和社會方面,新約似乎承繼了舊約的左派精神。
新約政治觀
論述完新約的經濟立場後,接下來就嘗試判斷新約的政治立場是左抑或是右。
耶穌基督所帶來的福音的確源於以色列的信仰傳統。因此,舊約的政治右派思想,就成為耶穌被迫害的原因,因為耶穌的福音不單是為以色列人,也是要傳給萬民,向不同族類開放和接納多元文化。從這角度來看,耶穌不可能是右派。事實上,耶穌身上也有某種左派的氣質,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是祂對當時社會猶太教權和羅馬政權極具顛覆性的影響:祂傳道時展現神蹟能力、不同於傳統猶太律法的教導,向不同族群傳遞福音信息,以及所引起足以撼動羅馬政權的社會運動。耶穌彷彿是一名革命分子,祂帶來改變!
但耶穌真的是左派嗎?不!福音雖然按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的順序傳播(徒一8),透過福音的傳播,新的成員進入上帝國子民的群體之中,也成為上帝的子民。這種上帝國群體性的認同,高舉上帝國的地位,從政治學的分類來看,卻是右派思維。只是新約之後的右不只侷限在以色列人的右,而是經過左的顛覆、改變和開放之後,形成新的群體認同,形成新的上帝國的國族意識。這是上帝啟示祂救贖計畫的步驟:大破之後的大立。
在耶穌的事工中我們看到被壓抑的個人得自由和釋放,也看到新的上帝國群體的認同在成形。我們看到耶穌以左派的方法向沉痾已久的猶太信仰發動革命,挑戰羅馬固有的政治制度;但又看到祂來成全猶太傳統信仰中的盼望和律法,沒有用武力推翻羅馬帝國,卻在其中建立了新的上帝國,一如右派的主張和嚮往。
在耶穌的事工中,可以看到祂以左的方式破除舊的右,而形成新的上帝國——有左的內在,卻是右的外表!
左派世界觀 |
右派世界觀 |
世界主義 |
國家主義 |
社會主義 |
巿場經濟 |
結果人人公平 |
起步點人人平等 |
減低個人努力誘因 |
激發個人潛能 |
使強弱者平等 |
弱者難以翻身 |
左右交錯的世界歷史
二次大戰後,因極右派納粹德國的歷史教訓,世界主流政治價值觀偏好左派的思想,甚至當代宣教學也不乏以左派立場,檢討十九世紀西方的宣教運動中所隱藏的右派元素,更不用說一九七○年代興起的解放神學和婦女神學等。經過了半世紀左派思想的主流浸潤,大部分國家的國家意識漸漸模糊,以致全球化興起,各種產業全球分工,資訊、服務及資金無國界地流動,意外地提供了右派重商主義者發展的空間。半世紀的全球化潮流,國際間資本和資源越發往少數企業和個人集中,形成另一種強弱不等、甚至強者剝削弱者的情形,於是反全球化的新左派又興起。
同時,政治上的右派思維在那些因參與全球化而開放國界的國家中悄悄復燃。他們發現全球化後,自己國內的巿場及資源被那些未完全尊重自由市場機制的國家侵蝕和吸收;於是幾年前開始,國際政治出現以右派思維重新塑造格局的情勢,這是六年前美國前總統川普上台後很明顯的路線轉移。
聚焦於天國降臨
無論在聖經中或現實國際政治中,我們看到左和右的路線不斷交錯發展,甚至互為表裡。以聖經的漸進啟示來看,右派不盡然都是不好,左派也不一定令人心慌,這正是以賽亞書三十章21節說的:「你或向左或向右,你必聽見後邊有聲音說:『這是正路,要行在其間。』」或向左、或向右,其中不變的是對公義的堅持,聖經中的「義」不單只是標準而已,更是合宜的意思。我們看到聖經中上帝的作為有時以右為手段、左為目標,有時以左為方法、右為目的;因時因地而應用,但求合宜,終極定焦於上帝國的來臨。
基督徒的投票智慧
因此,當今日基督徒在思考政治發展時,必須有智慧,先判斷現狀為何,接著思考應該用什麼樣的政策來調整或發展才是適合,上帝國的價值才得以在現世彰顯。這才是現代民主社會中,基督徒作為社會公民應有的倫理責任。
台灣明年即將進行總統及立委選舉,負責任的基督徒公民理當慎思明辨台灣當前所處的形勢,或許也可以用本文介紹的左右派思維來分析各候選人提出的政策,試著跳脫口水政治及八卦流言,理性選擇適合台灣當前所需的領袖和代議士。
黃惠鈴,德國科隆大學社會經濟學博士,台灣神學研究學院道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