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憤怒的上帝”的母愛

我們那種“舊約的、憤怒的神”的理解是扭曲的。

Christianity Today October 9, 2020
Illustration by Matt Chinworth

編者按:本文是匯集著名學者回顧“初約”(即舊約–譯者註)在當代基督信仰中地位的六集系列中的第二篇。

我對這句話並非總是感到有些厭惡。 我成長的教會所秉持的傳統,是在邊疆屬靈復興運動中產生的。 好的複興傳道人的標誌之一,在於他們有技巧地把罪人放在憤怒的上帝手中,通常是“舊約的上帝”,然後把他們轉移到在基督耶穌裡所啟示,“新約上帝”的恩典和愛的手中。 這種強烈的對比是我在整個青年時期對上帝的基本理解。

只有在大學裡攻讀舊約碩士時,我才發現這種對比,在不止一個層面,是一種錯誤的構造。 挑釁神學的馬克·吐溫在他的遺集《人間書信》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新約中的上帝顯然發明了地獄,祂一定是“比舊約中的上帝殘酷億萬倍”。 GK切斯特頓(GKChesterton)在《永活的人》中的看法又如何?他認為耶穌對耶路撒冷的愛和憐憫,與他把伯賽大降到比所多馬更低的坑里,是很難調和的。

但這不只是因為耶穌比在主日學的法蘭絨示教板(flannelgraph)上所顯示的嚴厲得多。 另一方面,“舊約的上帝”顯然比我年輕時從老師和傳教士那裡聽到的更有愛、更有恩典、更寬容、更有憐憫。

像慈母的上帝

如果我們不讀舊約,就會錯過很多好的東西,不僅僅是酒、性、與暴力。 我們會錯過一些重要的神學材料,錯過了一些顯出“舊約的上帝”的位格和屬性。 我們的上帝。

神學中最重要的觀點之一,是在以色列人與上帝關係的一個低潮期的接近尾聲時提出的。

耶和華,耶和華,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誠實。 為千萬人存留慈愛,赦免罪孽、過犯和罪惡。 萬不以有罪的為無罪,必追討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出34:6-7)

在上帝對以色列人做出這個肯定之前不久,他們做了一個金牛犢來代表那要帶領他們去應許之地的上帝。 且不要說這違反了十誡中的第二條,百姓對摩西已經不耐煩了,覺得他在山上與上帝相處的時間太長,他們要繼續他們的旅程。 而當摩西勸阻上帝,不要對以色列人動怒時,亞倫卻無法勸阻摩西自己的憤怒,導致利未人奉耶和華的名,擊殺了三千個以色列同胞(出32)。

在以色列人拜偶像的亂像後,上帝威脅說不和他們一起去應許之地。 就連摩西的信心也被動搖了。 為了尋求保證,摩西要求看到上帝的榮耀,儘管上帝在會幕中對摩西說話,就像一個人與親密的朋友說話一樣(出33)。

這一切都導致了出埃及記34:6-7中,上帝降臨山上、在摩西面前經過的時候的宣告。 在這句話中,特別重要的是在講述上帝的美德時,列在第一的:上帝是有憐憫的。 在這個單詞“憐憫”背後的希伯來文的含義更豐富,正如貝絲·坦納(Beth Tanner)在她合著的《詩篇註釋》中指出的,它也可以指“母親懷胎的胞” 。 所以更好的翻譯可能是“慈母的憐憫”。

在出埃及記34章中,上帝仍然叫以色列人為自己的罪負責。 但上帝這樣做是基於慈母的憐憫。 摩西要求上帝:“求你想到這民是你的民”(出33:13)。 上帝的正面回答,首先確定了上帝慈母的憐憫;這似乎在說,雖然他對以色列人生氣,就像母親對孩子一樣,但上帝絕不會拋棄他們,就像母親不會拋棄自己的孩子一樣。 舊約中的上帝是我們的上帝,是一位慈母般有憐憫的上帝,他正面對付子民惡劣的罪,並應許一個在失敗後的未來。 用憤怒來描繪舊約中的上帝,只反映了上帝特性中的一部分,而忽略了在出埃及記34章所講的,上帝品格的本質是以慈母的憐憫開始的。

列世列代的憐憫

離摩西和埃及很多年代後,在尼希米的日子–就是以色列人被擄歸回,過了幾代後,祭司們在禱告中使用了出埃及記34:6-7的話,他們呼求上帝不要拋棄他的子民(尼9:17)。 雖然被擄歸回,但可惜,這並沒有減輕人民在波斯統治下的困難(尼9:36-37)。 使他們的掙扎更加難以忍受的,是當百姓聽了文士以斯拉讀律法書時,似乎敏銳地意識到自己的罪,不禁哭泣(尼8)。

即使當禱告的利未人讚美上帝創造天地、揀選亞伯拉罕、並將以色列人從埃及救出來時,他們也提醒百姓,當他們拒絕聽從上帝的命令去奪取應許之地時,上帝還是饒恕了他們,因為上帝是“有恩典,有憐憫,不輕易發怒,有豐盛慈的上帝”(尼9:17)。

面對被擄歸回後的困難和百姓的罪惡,利未人把未來的希望建立在上帝的身上,上帝過去沒有拋棄以色列人,是因為他慈母般的大憐憫(9:19)。 在士師的時期,百姓離棄了律法,殺害了先知,但上帝仍然一次又一次地以慈母般的憐憫回應他們的呼求(9:27,28)。 在列王的時期,情況並沒有改善,人們繼續犯罪,繼續殺害先知。 然而,上帝卻因為那偉大慈母的憐憫而不肯棄絕百姓,因為上帝簡直就是恩典和慈母的憐憫(9:31)。

對上帝的這個觀點,讓我想起了我在俄亥俄州第一次當牧師時認識的一位母親。 她的兒子染上了毒癮,帶來各種麻煩。 她和丈夫什麼都試過了:多個康復中心,放下法律,強硬的愛。 什麼都沒有用。 然而,每次兒子回家,她都會原諒他,雖然她知道他很可能會再次傷害她的心。 但他是她的兒子, 她是他的母親。 同樣,儘管上帝的兒女一代又一代地犯了悖逆上帝的罪–包括殺害上帝的先知!但上帝一次又一次地以慈母般的憐憫歡迎以色列人(包括我們!)回家。 你想一個父母還要做什麼?

所有上帝的兒女

《約拿書》的功用有點像一個默想,想到上帝的大憐憫延伸到以色列邊界之外,甚至在以色列的敵人中。 這個故事,法蘭絨示教板分享得基本正確。 上帝吩咐約拿去尼尼微,就是那壓迫以色列人的亞述國的首都。 但約拿卻逃跑了。 上帝干預,讓約拿被扔下船,進到一條大魚的肚子裡。 這樣,約拿有一些時間來反思自己的人生選擇,他祈禱,大魚就把他吐回了旱地。 約拿終於完成了他當初的任務,宣布尼尼微即將傾覆。 出乎讀者意料的是,尼尼微悔改了,神也原諒了他們。

當尼尼微悔改的時候,也許約拿也很驚訝。 但他對上帝的寬恕並不感到驚訝。 我不記得從法蘭絨示教板上看到的約拿變得多麼憤怒,因為他知道,就像摩西和尼希米時代的祭司們知道的那樣,上帝是一位“有恩典有憐憫的上帝,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約拿書4:2)。 約拿之所以逃跑,是因為即使他無法預知亞述人會怎樣做,但他知道上帝會怎樣做:出於憐憫,上帝必然會在尼尼微人悔改的第一時間赦免他們。

畢竟,亞述人也是上帝的兒女。 我還記得在俄亥俄州的同一教堂裡,一位長老用嚴厲的語氣貶低“日本人”,他們在工業上的智慧威脅到了美國的工業穩定。 然而這些也是上帝所生的兒女。 同樣,最近,許多基督徒對我們的穆斯林鄰居表示憤怒,他們感到威脅,擔心這些人會接管他們的國家。 然而這些穆斯林鄰居也是上帝所生的兒女。 在舊約裡充滿了以色列的敵人,我們也感覺到不乏反對我們國家和生活方式的敵人。 約拿書提醒我們,上帝慈母般的憐憫甚至延伸到我們的敵人身上,因為我們大家都是上帝的兒女。

當然,母親不僅僅是我們生命中最有可能原諒我們的人。 在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她們也會很快來到為我們辯護。 我自己的母親就是這樣的。 記得小時候,我和姐妹們想把錢存進聖誕儲蓄賬戶,卻沒有帶證件。 銀行並不寬容我們。 我媽就帶我們衝進了銀行副行長的辦公室,解釋說我們是她的孩子,並預期我們能得到更好的待遇。 自從那之後,我不記得我們再有什麼麻煩。

用詩篇86篇來禱告的那詩人,也以類似的方式呼求上帝表達慈母的憐憫-當然詩人的麻煩,肯定比我們與銀行的小事件更嚴重。 詩人知道上帝的赦免(詩86:5),卻因為攻擊他的敵人是“強橫的人,要尋索他的命”(14節),就來到上帝面前,求上帝在他的苦難中應允他(7節)讓他生命得到保存(2節)。 當詩人凝視著強橫的敵人時,他記得這個在以色列內外迴響的強烈宣告:“主啊,你是有憐憫有恩典的上帝,不輕易發怒,並有豐盛的慈愛和信實”(15節)。

詩人知道上帝以慈母的憐憫看待他的處境,推動上帝從火宅中救出孩子,捨棄自己的生命來拯救胎中的果實。 慈母的憐憫激起一股熱情,要保護自己所生之孩子,抵禦攻擊者,在一個充滿暴力的世界裡,提供孩子一個安全的地方。 這也是舊約中的上帝,我們的上帝,以慈母的憐憫來施行拯救(16節)。

去,用同樣的愛

如果你在《斯特朗聖經索引》( Strong’s Concordance) 中查看“慈母的憐憫”這個詞背後的希伯來文,你會發現它在舊約中以各種形式出現了大約150次。 如果我們的教會用一年的時間,查考這150處有關“慈母的憐憫”的經文,領受從聖經而來的靈糧,而不是忽略舊約裡有關“慈母的憐憫”這偉大的主題,只看舊約中與基督耶穌所啟示的上帝不一樣的憤怒、復仇的神,那會怎麼樣呢?

但願有一件事會發生,就是我們會帶著更多的感恩來敬拜和禱告,感謝我們的上帝,祂“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來13:8)。 當我們參與聖餐時,我們會看到上帝的寬恕從耶穌身上顯明出來,是祂行在所有兒女身上的慈母憐憫般的最新作為。 自從在伊甸園中第一個孩子出生以來,上帝就一直愛著他們。 而在耶穌所提供的餅和杯中,我們會看到,上帝藉著耶穌把人類從罪和死亡的權勢中拯救出來,是上帝一次又一次把祂的兒女從仇敵手中救贖出來的高潮。

但願我們的教會能更成為上帝所預期的,用來歡迎破碎之人的地方。 當我們看到舊約中上帝表達慈母憐憫的每一個地方,以及以色列人也效法的時候,我們會不會受感動,跨越過我們太容易落入的自以為是、詆毀敵人的境況,而向所有上帝的兒女敞開我們的社區,以憐憫的態度歡迎他們?難道我們不會受感動,去保護我們城市和社區中受到死亡威脅的生命嗎?

也許我們會意識到,我們讓第一印象誤導了我們,其實舊約中的上帝比我們所知道的更複雜、更有活力,是的,更像慈母。 也許我們會停止說“舊約中的上帝”,只說“我們的上帝”。

Robert L. Foster 是喬治亞大學新約和宗教學講師。 他是《主啊,我們已經聽到:詩篇神學導論》 (城堡學術出版社)的作者。

翻譯:勵元達

責任編輯:吳京寧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translation? Want to see CT do more?

Interested in helping us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quantity? Share your feedback here.

This article is 1 of 200+ CT Global translations. You can also now follow CT on Telegram.

Our Latest

為憤世嫉俗的心找到解方

當基督徒專注於眼前的鄰舍,能帶來更實際的改變、成為社區裡的一道光。

基督徒應是公共廣場的光芒

在最佳狀態下,基督徒的見證能夠照亮公共領域;但在最糟狀態下,我們讓自己成為狡猾的政治利益的道具。

將臨期與「世界末日」息息相關

盼望來自於人類歷史外的某種事物,超越樂觀及絕望的循環。這種盼望存在道成肉身的上帝之中。

Apple PodcastsDown ArrowDown ArrowDown Arrowarrow_left_altLeft ArrowLef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Right Arrowarrow_up_altUp ArrowUp ArrowAvailable at Amazoncaret-downCloseCloseEmailEmailExpandExpandExternalExternalFacebookfacebook-squareGiftGiftGooglegoogleGoogle KeephamburgerInstagraminstagram-squareLinkLinklinkedin-squareListenListenListenChristianity TodayCT Creative Studio Logologo_orgMegaphoneMenuMenupausePinterestPlayPlayPocketPodcastRSSRSSSaveSaveSaveSearchSearchsearchSpotifyStitcherTelegramTable of ContentsTable of Contentstwitter-squareWhatsAppXYouTubeYouTube